创立AI初创企业一个月,我的领悟逐渐深化……

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关于在AI创业领域的实操细节和思路,尤其是针对大模型应用的开发。让我来概括一下:

  1. 起源:文章首先介绍了大模型在AI领域的火爆,以及进入这个领域的动机。作者强调了一个关键信念:场景闭环是成功的关键。这意味着在选择应用场景时需要考虑到整个流程的完整性,而不仅仅是单一的对话应用。
  2. 市场细分与定位:在选择市场定位时,作者将市场分为了2C和2B两个方向。在2B领域,大型企业更注重与现有场景的深度结合,或者基于会话能力创造新的产品。而在2C领域,选择了更加专注的细分场景,以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。
  3. 产品定位与选择:作者将目标定位在2C市场中的细分场景,选择了小程序精品GPTs的市场。这个选择基于小程序的增长潜力和对未知输出的游戏性期待,同时也考虑到缺乏强烈诉求的使用场景,需要在多个细分领域尝试。
  4. 案例选择:最终,作者选择了起名场景作为初始版本的产品。这个选择基于大模型的语义理解和内容生成能力,以及起名场景在国内市场的潜在需求。

GPT中文站认为这篇文章提供了创业者在选择AI创业方向时的一些实用建议,强调了对市场细分和产品定位的重视。

版本、定价与增长

由于是个人项目,我没有打算贴钱做用户量,要做就从第一天开始自负盈亏(当然,基础的时间、工具投入还是要的,我预了大概出去玩一趟的机票钱来做这件事)。大模型选型上,我使用了GPT3.5,因为4.0的价格实在太贵了(而国内大模型仍处于追赶阶段,效果较差)…3.5的定价是输入0.0005刀/1000tokens,输出0.0015刀/1000tokens;而4的定价则是输入0.01刀/1000tokens,输出0.03刀/1000tokens。不要以为这个价格很便宜,随着用户与AI聊天的记录增多,每次对话时AI都会将之前的对话记录阅读一遍,看似AI只回复了几十个字,但其实已经消耗了几千tokens。按照用户每次对话消耗2000输入tokens+1000输出tokens的量来预估,AI每次回复会消耗2000/10000.0005+1000/10000.0015=0.0025刀,约人民币2分钱,于是初步定价4.9元/15次起名机会,相比传统人工起名的收费显得很良心,我也有一定空间来做免费体验等转化功能。

1.0版本的搭建大概用了半个多月时间(使用低代码工具自己搭建的,不需要写代码且效率更高),上线了基础的起名、收藏起名记录、付费、看广告获得免费次数的功能,算是实现了基础的闭环(

如果你感兴趣,在小程序搜索“小猪AI助理”即可体验)。目前主要的增长渠道还是小红书的推广,通过内容引流,去获得免费流量,上线一个月也做到了几百月活,获得了一部分付费与广告收入。

中间微调过两次策略,第一次是发现用户付费率很低,进一步去看数据,发现几乎每个进来的用户都会去对话起名,但大部分用户用完赠送的聊天次数后没有进一步的转化动作,考虑场景足够刚需,于是下调了赠送的体验次数;第二次是发现一位用户在两天内看了170条广告(来获取免费次数),于是下调了看广告赠送的次数且增加了最大免费次数。

至此,一阶段的场景验证已经基本完成,验证了在细分场景下的确有做一些轻应用的空间。下阶段则要进一步验证增长与收入模型,目前的推广手段还比较单一,依赖公域平台的内容流量,下个阶段希望则通过拓展场景,去获得口碑或裂变式增长。

小结

下笔写来简单,实操过程中实则有很多细节,要花费心力去优化解决,比如如何申请openai的API,如何代理API,如何将AI起的名字存入表中等等。本篇重点在过程中的思路而不在实操,因此刻意忽视了执行的落地细节。

总体来说,现阶段大模型的能力足够支撑我们做一些创新产品,如果场景的确可以为用户/企业带来实打实的价值,也可以带来一定的商业回报。当然,还是那句话,创业有风险,所以如果你希望做自己的项目,还是建议在闲暇时间兼职做,不要一头莽进创业者队伍。在实际投入时间精力之前,也可以通过AI聊天产品做一些基本的验证,确保这个场景的确有价值,再考虑产品化。